二维码
企商汇B2B供求信息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行情 » 正文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9 10:47:29    浏览次数:90    评论:0
导读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物质流中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过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造就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融合,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物质流中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过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造就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融合,区域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产业经济活动上。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显着的地区,无一不是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倚重的恰恰是数量庞大的产业集聚。然而,近几年来,高度密集的产业集聚地区由于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势强劲,频繁出现了能源全面短缺、土地资源强约束、水质性缺水和民工荒等突出现象,表明产业集聚的可持续性问题有所显现,也表明依靠高消耗、高污染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聚系统向产业集聚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持续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尤为关键。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约束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把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必须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必须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理性选择。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和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在产业层次,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每一个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本文将对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机制进行研究。   一、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   自然界在上亿年的演化中通过精密高效的分工,形成了囊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种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营养物质在闭合式的循环中得到高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为产业系统提供了可模拟的物质循环模式。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分工细化逐步形成了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系统运行依赖于过度利用甚至滥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和废物吸纳功能,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表征,产业系统自身不循环、不利用,缺乏“分解者”,庞大的物质代谢规模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好物质循环,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   冯 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快而比重大,经济增长靠偏高的投资率拉动,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和一些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快,导致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强约束。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电力消耗大、煤炭消耗多,我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大量出口产品的同时,也承接了这些产业消耗的资源负担,承接了这些产业在生产中的污染排放。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2004年分别为每万元1.30、1.36、1.43 t标准煤,2005年与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下半年才有所回落,2006年全年下降1.2%,尽管如此也没能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的约束性指标。   总之,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之上,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竞争优势会消耗殆尽。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总体成效并不十分显着。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面逐利、缺乏社会责任的原因,也有宏观层面制度缺失、规制不力的原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产业经济活动中资源与环境要素的“价格失灵”普遍存在,要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变成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的确是“知易行难”之事。   我国的产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我国在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更加迫在眉睫。我国的新型产业体系必须具有生态化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新型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它追求低投入下的高产出,高效、集约、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它追求低排放下的高附加价值,把产业运行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前提下增进经济绩效,达到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在我国现阶段被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提出。   产业是国民经济大系统的主要组分,我国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在生产领域,依托在产业层次。我国循环经济现阶段是一个产业问题,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产业链延伸和废物利用等等,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提出的一项挑战。循环经济主要着力点在过程控制的动脉产业,当然也要逐步发展末端控制的静脉产业,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国的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新型产业体系一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每一个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把产业系统作为子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增大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产业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将产业系统不能循环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再生能力阈值内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皮尔斯和特纳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将自然循环物质流和产业循环物质流都看作是循环经济的内容,这显然是个大循环的概念。自然环境有为生产系统提供资源投入,吸纳开采、生产和消费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以及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效用的直接来源三种经济功能。产业活动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些功能,在其可恢复限度内提高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循环经济把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产业系统内部及其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流动视为生命第一线,它通过重构产业经济流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只关注货币流而不考虑物质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的最终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经济大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体系)。而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   二、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   1 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其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减量化原则作为源头控制方法,意旨从资源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流通到消费乃至最终处置等所有环节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以减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产生量,预防和控制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产业集聚是在一定地域内,上下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密度地集聚着大量的企业,由此形成的一个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产业集聚为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途径。当产业集聚区某一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过程中率先开发出材料、能源等资源节约技术,原材料替代技术和废弃物减排技术后,同一生产工艺的其他企业可以共享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特有的社会环境可以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扩散,在一定的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下必将促进企业竞相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活动,材料、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又为下游产业提供更为便宜的中间品,下游产业同样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层层传导直至最终产品。伴随着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生态设计、生态制造和生态包装为赢得绿色市场的青睐做好了充分准备,并由此带来可观的产品差异化利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变传统的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既降低了资源消耗,又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还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有利于产业集聚系统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而产业集聚生态系统就是循环经济理想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土地、水、能源等基础要素的严重约束问题,而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恰恰为循环经济缓解此类问题的严重状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分布密度高,可以充分集成共享基础设施,提高土地、道路、通讯、电力、给排水等设施的利用率,集约化地使用这些资源,相对于产业或企业的分散布局其实质也是一种资源的减量化。产业的空间接近既缩小了物料、能源、副产品和废物的供给距离,又节省了交易成本,直接构成能源的节约。产业集聚的上下游产业、旁侧辅助产业对水、能源的需求呈不同等级,通过水资源集成和能量集成以达到按质用能和梯级利用的目的,提高资源的集约使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量。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还可以共享公共服务,如金融、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事务所、行业协会、商会等等,集约化地共享服务本身也包含着物质和能量的节约,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产业集聚为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经。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很难在单个中小企业内部实现,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分解者”不容易构建,同时这类企业的规模小,废弃物质量不够大,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再者此类企业也无能力开发资源化技术。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往往需要在企业集团层次或在产业集群层次来完成。在产业集聚区循环利用资源则更具优势。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整个产业群落中有几十家、数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构成,有初级材料加工企业、中间产品加工企业、各类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种群组成。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废弃物数量足够大,引入的“分解者”企业对这些剩余物质进行分解,它们通过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料完全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食粮”,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节能减排甚至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在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具有规模化特征,吸引特定生态位的多个企业进入,形成新的代谢生态链关系。货币流牵引着物质流使之尽可能地在产业集聚系统内部循环,物质和能量都尽量在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边界上,有限的资源进入产业集聚系统,有限的废料排出产业集聚系统,从而将产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尽可能小的程度,使之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因此,在产业集聚区推行循环经济,在原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引入新的专业化分工者――分解者,构建物质循环流动新方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产业集聚这种空间组织承载了循环经济活动,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组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当然,对于产业集聚区内无法自行消化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必须予以集中处理,通过吸引专业化的、再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企业加入集群,或者同类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废物再利用和处置企业,规模化处置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浓度高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价值大,无法再循环利用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纳入“生物――地球――化学”自然循环,在环境容量阈值内又进入下一轮的产业物质循环,此类情景依然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   2 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现存产业集聚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及其深层次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规模庞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经济率先快速增长。但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方式付出很大的代价。近几年来,能源紧张、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在出现严重的“土地荒”、“煤荒”、“电荒”、“民工荒”的同时,也饱偿了“水荒”之苦。不是没有水资源,而是水质太差,严重的水污染导致这些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浙江省通过建立各类特色工业园区把原来散、乱、小的企业集中起来,园区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依然没有跳出末端治理的旧框框,环境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同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市场拥挤、技术锁定等负面效应也有所显现。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产业经济活动流程,循环经济被推到实践的前台。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hah.cn/news/show.php?itemid=74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51186774@qq.com。
0相关评论
 

(c)2008-2024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05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