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商汇B2B供求信息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行情 » 正文

商丘实施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9 10:46:11    浏览次数:679    评论:0
导读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具备一定的优势,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其一,要明确目标、争星晋位;其二,要转型升级、寻求突破;其三,要在提质增效、壮大规模的同时,追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具备一定的优势,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其一,要明确目标、争星晋位;其二,要转型升级、寻求突破;其三,要在提质增效、壮大规模的同时,追求更好效益、更好质量。   ——市委书记魏小东7月7日在市委党校向全市 讲党课时的重要讲话摘录   俯瞰商丘8636平方公里的大地,分布在商丘六县三区(不含省直管永城市)的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犹如10颗明珠,在商丘大地上熠熠生辉。   多年砥砺前行,商丘产业集群的崛起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1%,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6.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然而,面对经济发展大势,一些特色产业在“保守”中逐渐失去优势,承接模式有待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撑有待强化等问题突出;产品单一、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让昔日的“明星”产业突破瓶颈、重焕生机,已成为商丘决策者用心思考和必须破解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列车,若行走在旧轨之上,虽快亦不能远;若转型至新轨之上,虽慢亦能至远。新常态下,我们必须立足商丘,放眼全国,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提升工程,以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集群集聚,扩大优质增量,调整优化存量,点燃商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永动力,大步迈向工业强市。   争星晋位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商丘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地区规划确定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沿陇海、沿京九经济带的交会城市,是中原经济区东向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的“桥头堡”,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商丘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强产业集聚区等承接载体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先后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已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和优势地区。   自2009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在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我市连续七年获得黄淮四市第一名。2015年,夏邑县代表我市参加全省产业集聚区观摩活动,夺得黄淮四市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评比第一名;宁陵县产业集聚区、睢阳区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柘城县、民权县、夏邑县、虞城县、睢县、梁园区、睢阳区、宁陵县、开发区等9个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里约奥运会赛事正酣,世界各地运动员竞技赛场;中原大地十八地市产业集聚区百舸争流,逐鹿中原。   产业集聚区发展,我市提出要“争星晋位”。争星晋位,体现了更加务实的理念、更加准确的定位,体现了积极主动的姿态、敢于竞争的魄力。   按照四集一转、五规合一、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以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配套,强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力争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9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50亿元。   中流击水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争星晋位,领导干部必须要具有超前眼光、比较视野和战略思维,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争星晋位,各级干部要“敢”字当先,敢作敢为、敢想敢干、敢于争先,破除本位意识和区域意识,抢占竞争发展的制高点。   争星晋位,产业集聚区抓落实要有力度,不做表面文章;抓工作要有速度,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要敢于直面困难、解决矛盾,敢于抬高标杆、对接强手。   寻求突破 转型升级正当时   新常态下谋发展,转型升级正当时。   近年来,我市抢抓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9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亿元,同比增长12%,居全省第二位。   目前,依托产业集聚区,围绕全市打造纺织服装服饰、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县(区)培育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目标,商丘制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对主导产业项目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实现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市级财政给予100万元、超两百亿的给予200万元奖励。   但是,面对新常态、新挑战,立足商丘实际,我们的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大企业少带动性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成为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从“创业期”走到“创新期”的商丘产业集聚区,正面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企业调整的提升阶段,也到了“二次创业”的关口。   未来,商丘产业集聚区又该如何改变?如今,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商丘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持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机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开放招商、推动“双创”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注重创新驱动,弥补短板,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构建链条完整、协作配套、集聚集约、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起好步、开好局,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提质增效 加快发展上规模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提质增效,则是壮大产业规模的必胜法宝。   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一直是商丘发展产业集聚的核心。近年来,商丘加大产业集聚区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9家,比2014年增加131家;全市纺织服装服饰、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600亿元、550亿元、450亿元,县(区)形成制冷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个。   这一次,站在新的起点,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商丘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商丘实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四点:   培育带动力强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千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引导各县(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与产业相符、相适应的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专业协作机制健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区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全面形成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建设互促共进的格局。   加快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推动“二次创业”。坚持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承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支持业态成熟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按照企业运作、整体开发的模式新建集交易展示、物流仓储、电商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智慧园区,探索形成“一区多园”管理模式。   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战略,推动产业集聚区全链式发展,打响“商丘制造”,重点打造柘城的“中国超硬材料基地”、民权的“中国制冷产业基地”、夏邑的“中原纺织服装加工基地”、睢县的“中原制鞋产业基地”、虞城的“中国钢卷尺生产基地”、宁陵的“中原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梁园区的“医药及体育健康制造基地”、睢阳区的“中国知名针织内衣服装加工基地”以及示范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和环保装备、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实施智能制造行动,推动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试点示范,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专业园区。大力实施专业园区发展计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聚发展中小微企业,培育产业后续发展力量。依托产业基础比较好的重点镇,引导初级加工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以外的产业集聚发展。   新业态催生跨越发展,新优势助力弯道超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商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动全市转型发展,借助交通枢纽优势,适应新常态,适时调结构,以滚石上山的拼搏精神爬坡过坎,必将谱写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宏伟乐章。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hah.cn/news/show.php?itemid=65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51186774@qq.com。
0相关评论
 

(c)2008-2019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0592号-2